我的名字叫范根娣,出生于1946年,是地地道道的上海长宁人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初,我在长宁区花香桥搬来到虹桥街道,在虹一住宅小区一住便是40年。从刚迁来住宅小区时附近空落落,到现如今交通出行四通八达,任何东西都能在大门口购到,就医、做事都要是走两根大马路,那样舒服、平静的日常生活感受,不便是小康水平吗?
上年3月,大家住宅小区开设了虹桥街道小区综合性为老服务站,从老年人助餐到卫生健康服务项目,乃至认知症的筛选都一应俱全。这下更强了,大家老人不但拥有自身的主题活动室内空间,也有体贴入微的为老服务项目。
为老服务丰富多彩多种多样
1997年,我在强生公司旅行社退居二线,资金投入基层工作,变成了虹东居委一名社区干部。那时候我也注意到,老年人能去的地区非常少,退休后大伙儿基本上都在家里待着,除开买水果、就医,不太喜爱外出主题活动,社交空间也很比较有限。
两年前,我的老伴儿过世,嫁女,我一下子变成了一名“孤寡老人”。一开始我欠缺充分准备,好在闺女、姑爷都十分孝敬,再加上自身的个人爱好也比较多,就是这样我慢慢调节了心理状态,刚开始渐渐地融入独居生活的晚年生活。
上年,住宅小区里原先上海虹桥站养老院的部位,更新换代变成虹桥街道的小区综合性为老服务站。说真话,一开始我不知道“为老服务项目”是啥,当我们走入这幢三层高的小别墅时,我懂得了,政府部门专业打造出了一座大家老人的主题活动室内空间。
为老服务站的墙体和內部装修都用了暖色系,三层楼的室内空间作用遍布十分清楚,很便捷老年人记忆力:一楼是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点,有利于餐食、卫生服务站、保养站、居家养老服务点,也有虹桥街道的“群众幸福生活服务点”、养老服务咨询顾问站、智能养老微展览厅;二楼是上海虹桥站养老院,有保基础的养老服务医院病床;三楼是老人日间照顾服务站,有日间照料服务项目,能做恢复健身运动、认知症康复治疗,还能感受高新科技助残、助浴保养新项目。
从老人最基本的要求,到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服务,这幢小别墅里都是有了。
吃上“智能机器人烧的饭”
2020年5月,为老服务站的助餐服务项目从原来只出示午饭,变成出示一日三餐。
住宅小区里许多 老年人都跟我一样,要是有时间都是会来这儿用餐。清蒸鲈鱼、罗宋汤、凉面和大豆大骨头汤那样的配搭,我喜欢吃。
有一天饭堂的社区志愿者跟我说,“这儿的饭食全是智能机器人烧的。”我细心了解了才知道,“主厨”是一家长宁区人工智能技术公司创造发明的“机器人手臂”,它能够规范化地进行八大菜系的烹制。
听街道社区党员干部详细介绍,虹桥街道许多 产业园区、商务写字楼的上班族也跟大家一样,吃“智能机器人烧出的饭”。想不到大家这种上年龄的“大姐爷叔”们,有一天也可以跟年轻人们同歩“赶潮流”。
“小老年人”服务项目“老老年人”
即然是“综合性为老服务站”,这儿的主题活动也不仅有养老服务、身心健康有关的服务项目,也有很多照料到大家老年人生活身心健康的主题活动。
我经常报名参加老年人专题讲座和助残服务项目。在长宁区,户口老人占较为高,有37.5%,比上海市35.2%的平均也要高一些。像大家六七十岁的“小老年人”,自身觉得还算不上老。大家很愿意协助八九十岁的“老老年人”。
大家虹桥街道有一个名叫“时间银行”的示范点,“小老年人”把服务项目“老老年人”的時间积累起來,直到自身更老的情况下,会出现新的“小老年人”来协助自身。我与住宅小区此外5位老街坊每星期轮流值班,在综合性为老服务站的询问台当青年志愿者,为别的老年人做资询。肺炎疫情期内没法去当场值勤,大家就组建立微信群,把老年人住户线上上聚在一起,尤其是每日都关注孤寡老人的状况,让大伙儿不必由于肺炎疫情“渐行渐远了”。(长宁区虹桥街道虹一住宅小区住户范根娣新闻记者舒抒访谈梳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