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,老年人是易感人群,老年人聚集的养老机构更是疫情防控的重点场所,因此许多养老机构实行了严格的封闭式管理。
疫情下的养老机构面临哪些困境?疫情期间,在护理力量普遍紧缺的情况下,跨省驰援武汉一线的护理人员,做了哪些工作?后疫情时代,中国式养老将怎样发展?3月21日,由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、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联合主办的访谈节目《人民康养》推出首期《疫情下的中国养老》直播节目,深度剖析了“疫情下的中国养老”。
养老护理首次跨省驰援
此次疫情防控战中,国家组织了346支医疗队,共42600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。而在这些“逆行”的队伍中,也有养老护理员的奋斗身影。
2月下旬以来,在民政部的协调指导下,江苏、安徽、湖南三省民政部门迅速组建了三支养老服务支援队驰援武汉,这也是我国养老服务的第一次跨省驰援。
“接到任务后,2小时212人报名,3天精选40人,7天准备,1天进场。这次行动拼的是凝聚力,战斗力。”民政部赴鄂养老机构疫情防控业务指导组成员、九如城集团董事长谈义良介绍。一个月中,这些养老护理员在武汉两个养老机构进行支援,每天工作12小时。同时也对其他当地养老机构给予了相关防控指导,现已圆满完成支援任务。
在中国亚洲经济发展协会养老产业委员会会长陈玉琢看来,此次疫情期间,中国的养老机构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难。首先,严格的防控措施使养老机构的运营成本大幅上升,部分机构亏损严重、经营困难。其次,封闭式管理下,老人心理问题十分严重,心理干预非常重要。最后,由于部分养老护理人员不能及时到岗,服务人员严重短缺。
缓解武汉地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,是此次跨省驰援的主要目的。据谈义良介绍,志愿队在到达武汉当晚,即深入养老机构了解情况,对支援的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,建立起“三区两通道”防控制度和病区每日消杀制度,并安排专人落实监督。
智慧养老服务显优势
疫情下,中国式养老既面临挑战,也迎来了机遇。“这次疫情提高了养老机构风险防控意识,强化了养老行业风险预案机制;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养老机构的落地对接与使用;推动了智慧养老信息技术在养老行业的运用与发展。”陈玉琢说,我国现在已经建立了养老产业的顶层设计,即居家是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。
据介绍,截至2019年6月底,中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2.99万个,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14.34万个,养老服务床位合计735.3万张。截至2019年年底,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约2.54亿,占总人口的18.1%。
在陈玉琢看来,1999-2019年属于中国养老产业的1.0时代,具有规模化、快速发展的特点。2020-2035年是中国养老产业的2.0时代,具有标准化、稳步发展的特征。2036-2050年则是中国养老产业的3.0时代,中国养老产业将进入品牌化、创新发展时代。
陈玉琢表示,自2020年起,50后、60后成为老年消费市场的主力。未来30年,老年人口将年均增长800万人。预计至2020年,老年人消费总额达8万亿元,2030年将达到26.7万亿元。
疫情期间,养老机构实施封闭管理,智能化养老服务显现优势。“技术的应用在降低养老机构对土地房屋、设施、人工的依赖方面有很好的作用。”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说,智慧养老是未来发展方向。
黄石松认为,智慧养老未来或将在以下几个领域中率先实现突破。第一,智慧医疗技术应用会有很快的发展,特别是在健康管理、健康培训、远程诊疗、“家庭病床”等方面。第二,运用智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的养老服务业态。第三,运用智慧技术推动机构、社区、居家融合发展。第四,运用智慧技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,尤其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。例如,此次疫情中,智慧技术在社区人口管控、巡视探访、特定群体照护服务方面都发挥了很大作用。“未来社区居家的应用场景会更多,智慧养老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。”